查看原文
其他

教学随笔 | 碰到自己看不惯的事和人,该怎么办?

中霖 辛庄师范
2024-08-23

电影《人在囧途》剧照


 碰到自己看不惯的事和人,该怎么办?

节选自:教学日志2020年10月19日 星期一

文/中霖 



在谈话中,有位同学谈到自己最近在读历史书,有点困惑,学历史不知从何入手。这是一个好问题。

正好前面约谈的同学,谈到一个生活中更具体的问题,可以结合起来一并梳理。

那个具体问题是:

平日碰到自己看不惯的事情,心里会很不舒服,但知道这是自己的心理感受。不知道是该表达出来,还是要控制情绪,自己消化掉?


我的回应是:要视情况而定。

如果碰到的事情,是大家都看不惯的——比如光天化日之下有人为非作歹,大家都会有共同的反应,觉得那是不好的,这是出于公心。

这时候就应该有所行动,尽管多数人此刻会保持沉默和回避,那是出于自保。

而日常碰到的大多数情况,与个人好恶有关,你看不上的,别人未必觉得不妥。比如你不喜欢吃肉,别人可能觉得吃肉无可无不可,那么就要反观自身,提醒自己的好恶心不要太强。这种不舒服的反应,是出于私心的,照见之下就可以转化,不需要强忍着。

● ● ●



所谓“宽以待人,严以律己”的意思是:

一方面,待人要宽厚,不要纠缠于小节,人无完人,对他人不要太挑剔和严苛;

另一方面,照见自己的不舒服,不是要控制自己的情绪,刻意表现出来有涵养、不在意,那是“忍”字诀,不好,不自然。

因此“严以律己”更根本的含义是,要对自己内心的反应保持觉知,学会有意识的放松,不要绷着,装着不在乎,那是自欺,绷久了就会爆发的。只有清明的照见自己,学会放下,才会有内在的和平。


梦参老和尚送给我们三句话:

看破,放下,自在。

今天我改一个字,即

,放下,自在。

启动心里的明镜,它了了分明,首先照见的是“我”的情绪反应,而不是别人的不是。

因为觉得别人的不好而产生的心理反应,你强忍着,那个强忍着的是哪个心?它一定不是天心(即公心,即良知,即明德),而是私心。

看见别人做伤天害理的事,你强忍着,那是怯弱;对自己内在的不满,强忍着不发作,那是刻意。

真性情,一定是放松的,是让天心照见。

天心就是晨读材料《庄子》选读中的那个“聖人之心”(即天地之鑒也,萬物之鏡也),它是人人本有的,是天赋的,是天命之性。因此,我们的好恶之心不要太重,只是用公心去观己,观人,观天下,因此才有公平正义。


庄子提醒得好啊,他说“嗜欲深者天机浅”,需要把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这些私欲放松,内在的光明才能放射出来。

● ● ●



回到关于学历史的问题。

学历史,主要不是为了获取所谓的客观的历史知识,也不是为了掌握某权威专家的观点和结论,也是要回到自身,用公心来明是非,别善恶,行褒贬。孔子作《春秋》,以道义;太史公著《史记》,同样是为了道之以德(导之以天德)。

因此,我们读《史记》以及任何历史书,都不是图个热闹,同样是“格物致知”,帮助我们明大义。

义者,宜也。什么是我们该做的,什么是我们不该做的;

什么是值得鼓励和赞赏的,什么是不应当赞同、而必须挺身而出、仗义勇为的……

我们心里都有一个明镜,只是我们不敢认,不愿认,往往是固执于己见,把自己搞得不愉快,旁人也不舒服。

学历史作为人人的必修课,其作用在此。天下之所以有公道在,是因公道自在人心!

-End-

 点击图片查看:学习随笔 | 一个父亲的成长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辛庄师范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